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是师大筑梦人!



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好老师

要有理想信念  要有道德情操

要有扎实知识  要有仁爱之心



习近平曾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好老师:“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河南师范大学,就有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70后”“80后”“90后”大先生,他们既如钻石般光彩夺目,又如铺路石般普通平凡。从风华正茂到朝枚之年,他们为师大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又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继续奉献着余生。他们是广大教师的一个个缩影和代表,他们是打造中华民族青年学生“梦之队”的筑梦人。他们“教书育人,甘当人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渠 桂 荣

教师是我的职业 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



为人师,她成就学生之梦;为近邻,她慷慨相济负赡养之责;为学者,她擎起科学研究之旗。十年磨一剑,药香沁人生,她用双手托起中国的核苷产业。山高海深,难赋师生之情;绝顶为峰,难表科研其功;渡人渡己,无悔始终! 




渠桂荣,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12月生,河南太康人,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级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第一学术带头人。她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扎实勤奋,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十大女杰、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第四届巾帼发明家创业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几十个荣誉称号。




她在四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她在国际重要SCI源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她所研究的核苷类化合物是目前世界基因工程研究和药物研究急需的高科技生化产品,她领导的研发团队与新乡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相结合,使一个年产值仅百万元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为河南省高成长50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产品打破了日本产品的垄断地位,使核苷类药物价格大幅下降。2007年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首届河南省专利奖一等奖。曾受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也都把她当亲人,学术上的问题向她请教,思想和生活上的事情向她诉说。很多家庭困难的研究生,都得到过渠老师钱和衣物多方面的帮助。研究生小杨与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在他硕士毕业准备考博士时,奶奶突然病逝,小杨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决定一个人留在实验室复习功课。她知道这个情况后,包揽了小杨春节期间的吃和住,让他安心学习并顺利考取了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博士。




从教四十余年,她坚持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多门学位课程,为使每一节课都更精彩,她刻苦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国际上本学科的科技前沿新动态及时融入课中,并鼓励学生奋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她指导的研究生多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指导的多名本科生在国家“挑战杯”比赛中获奖,指导的创新实验团队被评为首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她不但把一个个德才兼备的年轻博士从美国和国内名牌大学引进来,又像大姐一样关心爱护他们,现在他们很多人已成为省级或校级特聘教授、国家级与省级科研团队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她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是孝敬父母、关爱同事的榜样。她除了细心周到地照管87岁生病卧床的婆母,还长期义务照管自己的同事。教研室里有一位老教师,子女都在国外,她带领党支部的党员十几年如一日,像老人的亲儿女一样照料老教师夫妇,直到两位老人去世。她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了党支部的每一名党员和群众,营造了人人家庭和睦、工作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从2006年至今,她还每年为学校新进教师作提高师德修养培训,为广大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作报告等等,她的言行举动,充分展现了一位大学教师潜心育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影响和激励着年轻教师与大学生早日树立“刻苦努力学本领,平心静气炼品格”的决心。 



俞 雄


永远紧跟党 为国为人民发挥余热

奋斗终身 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少年入伍,无怨无悔,六枚奖章是他的荣誉;入淮海、过长江、缴土匪、抗美帝,他将青春奉献给祖国,将温暖奉献给人民;他迎难而上、不怕牺牲、永怀使命,医者仁心为战士,医者仁心为百姓。为医、为师、为业,终为国。



俞雄,中共党员,1934年11月出生,安徽省巢湖人,十六岁时,就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卫生队的战士,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获淮海战役纪念奖章、渡江战役纪念奖章、进军大西南的解放纪念奖章、抗美援朝纪念奖章、和平鸽奖章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


他1948年11月就参加了革命,当时年仅14岁,参军入伍后不久就参加了淮海战役歼灭黄维12兵团的战斗。1949年4月参加了渡江战役,紧接着跟随所在部队千里追击逃跑敌人,一直到浙江的丽水、常山。1949年11月开始,部队挺进大西南,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1950年9月部队进入贵州,在正安、道真剿灭了土匪,巩固了地方政权。俞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救治伤员,在进军大西南战役中,部队在四川大竹县休整时,连队党支部专门用漫画的形式出专栏,宣传他的先进事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7月,俞雄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先是参加了金城阻击战,又在五圣山南面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并在朝鲜元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就被削低两米。在战斗中,涌现了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俞雄的很多战友都倒在了血泊中。




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专业基础基本为零的年轻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生。转业到地方后,担任校医院领导职务,同时又是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书记,评上了高级职称。没有离休前还曾获得过“学习毛选积极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而今他已80多岁高龄,但身体依然硬朗,声音铿锵有力。作为红色基因传承宣讲队成员,他坚持走上讲台与师生共同回忆他和战友所经历的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以及英勇无惧胜顽敌的革命故事。他胸前的一枚枚奖章,记录了他和他身旁一位位革命战士为创建新中国、保卫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承载了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屈不挠、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的伟大历程。



高 明 乾

如果再选择一次 我还是会选择

参与大典的编写工作 为国家出份力



白卷青灯,浩如烟海;承接古今,汇通中外。他用史笔勾勒出动植物的轮廓,笔尖滚动间,落成大典纲目,盛现生物、训诂的并蒂莲;白发银丝间,他用坚持塑造师者灵魂;漫漫长河里,他用经典相传知识薪火。



高明乾,中共党员,1939年1月生,1966年7月入党,河南偃师人,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原硕士生导师,曾任河南省生物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动物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生物学教育、考试评价和动植物古文化训诂。




他退休后仍坚持一边著书一边指导学生,被学校返聘培养研究生,曾获得河南师范大学“教书育人特别荣誉奖”。在学校,很多学生都认识高明乾教授,因为经常听他作讲座,特别是关于学校校史、校园文化的研究和心得,这些讲座都是免费的。此外,他还参与学校的文明执勤,尽力为师大多做一些事情。




2007年5月11日,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4名植物学专家找到高明乾,希望他能参与《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编纂。当时高教授已年近七十,身体也不太好,老伴还需要照顾,困难不小。但他还是接受了邀请,参加编写这一国务院重大文化工程、十一五重要课题并任编委。这本大典共四册,总计736万字,共考证1978种植物类群,其中约三分之一植物类群的编写工作是由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团队完成。9个人的编写组,除高明乾教授已经退休外,其他教师还有教学工作。教师们都是白天教课,晚上熬夜查资料编书,常常到凌晨一两点了还在工作。“收集材料要耐心,疏分整理要细心,编写审稿要专心。”高老师怕手抄有误,就把古书复印或扫描出来,再剪切粘贴在稿纸上,每天工作结束时地上都是一堆碎纸片。带着极大的耐心、细心、专心,9位编纂者埋头钻研,一干就是十年。




熟悉高明乾的人,都知道他有三个习惯:第一个习惯是阅读,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大学生,一定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之内,要放宽自己的眼界,努力做到文理兼修”。第二个习惯是思考,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不拾人牙慧,而要创新。第三个习惯是写作,这也是他从未间断的嗜好,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诗歌散文,都得心应手。在退休后发表科研论文19篇,主编著作5本,主审3本,共获8项科研成果奖,其中《植物古汉名图考》被评为当年中国百佳书之一。



梁 声 翕

我没有后人 但是国家有后人



“我没有后人,但是国家有后人”,一句话的笃定,让八十二岁的她倾尽所有,坚持了十九年;六十三封入党申请书,烛照了她对红色信仰的赤诚;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她洞穿了生命的真谛;她是红烛,用光明点亮光明!光焰虽微,余烬仍温;用尽己身,践行大爱箴言!


梁声翕,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校医院退休医生,2008年12月,被新乡市慈善协会授予她“爱心大使”称号;2013年6月,她被河南省关工委评为“十佳关心下一代工作者”。2014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15年6月,被评为河南师范大学“校园育人十大楷模”;2016年3月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2015年度感动中原教育人物”。同年1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委管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她的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央广播电台、大河报、平原晚报等媒体报道。




她14岁便离家到汉口求学,1950年元月到重庆,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二野三分校的一名学生,从此踏上了军旅生涯。1950年5月份,梁声翕考上了川东军区卫校,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之后,她先后在川东军区直属医院、四川省绵阳市剑阁县人民医院做外科大夫。1959年梁声翕主动申请调到北大荒乌苏里江边的851农场工作。在条件极端恶劣的北大荒,生活异常艰苦。从家乡到部队,从部队到地方,梁声翕先后在北大荒、完达山的林场和信阳淮滨县医院工作,后调到河南师范大学校医院。




从1953年在陆军医院工作时梁医生向党组织递交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起,但因为家庭原因,一直迟迟不能入党。虽然她做了许多好事,但她却从不向党邀功。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越来越强烈,她要趁着自己还神志清醒的时候向党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迹,完成多年的夙愿。难以想象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十页4000多字的入党申请书:“我仰慕共产党的理想、信仰和追求,不气馁,不放弃,坚决跟党走。学校离退休管理处党委非常重视老人的入党申请,详细调查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和政治历史。校党委组织部对梁医生积极要求入党一事非常重视,进行了特审特批,终于完成了老人几十年的心愿。她入党后两次自愿向学校党组织上交特殊党费累计9万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秉承师大人的优秀传统,“勤俭与我,慷慨与他”是梁老一生恪守的准则。她十几年如一日捐款纾困、捐资助学。1998年南方洪涝灾害,她捐出1000元钱给国家民政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她将2000元钱捐给灾区;5·12汶川大地震,她又为灾区捐款1100元;捐款3万元给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的“复明工程”。捐款多少次、多少钱,她已记不清了。老人钱多吗?家里用的东西都是旧的。身体不好,需要保姆帮助做饭,她不愿意:“请保姆的费用太高了,还不如省下这些钱给更需要的人。”她对学校贫困学生无私资助,学生口中的“梁奶奶”,自1996年以来,用自己的退休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向困难教师教育基金会捐资捐款大学生30多万元。




她曾罹患结核病,身体一直不好,身边无儿无女,独身住在一个4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但她省吃俭用,自费购买药箱、听诊器等常用医疗器具及药品,多年来始终坚持主动上门为家属院的老人量血压,并义务为学生治病。她是最年长的义工,也做了最彻底的奉献。2003年,她决定将自己的骨骼捐献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2007年,又坦然立下捐献眼角膜的遗嘱,希望将来给他人带去光明。她还在遗嘱中嘱托将自己的房产等身后遗产也全部捐出。



张 庆 芝


祖国的需要 就是我的志愿



“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一句刻于他心上的话,70年的栉风沐雨,让他与祖国共同砥砺前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一句刻于他血脉的话,生命与科研的对抗,他的回答铿锵有力;回国与留学,他的回答不言而喻。



张庆芝,1935年12月出生,河南省武陟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乡市和平解放,同年13岁的他考上了由八路军创办的新乡市太行联中初中一年级。1956年6月在洛阳教小学时,在一个窑洞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进入河南师范大学(时称“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师从原校长卢锦梭教授。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原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2011年,为奖励他在退休期间的辛勤工作,新乡政府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1990年,时年52岁的他经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拿到了国家教育部选派赴日进修老师的五个名额之一,作为客座教授被派遣到日本东北大学做合作研究,他用三个月写出了四篇论文,这种敬业精神使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深受感动和震撼。经过学校和大使馆的批准,他被聘为日本文部省教员,日本国家公务员,站在了日本大学的讲台上日本大学生授课。




在日本期间很多留学生一边教课,一边打工挣钱,但他丝毫不为金钱所惑,争取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期回国后能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他除了完成在日本的研究项目外,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到图书馆阅读资料,复印了几十万字的科研资料。利用深夜时间几乎熟习了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他还坚持为在国内培养的研究生提纯了许多高纯度实验药品。




他在日本完成合作研究项目后准备启程回国,日方以优厚待遇想要挽留,但他不为所动,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他这一辈子都会记得,1960年那个夏天,和他一起毕业的大学同学们,在毕业时填写分配工作的三个志愿上,不约而同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也就是这样一张张填写一致的志愿单让他们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也都坚定地认为,祖国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




退休以后,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他担任了十几年的教学督导任务和离退处的行政组长职务,同时还担任了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团的成员,多年来活跃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虽已耄耋之年,他始终不忘初心,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每年每到党的生日,每到他入党的那一天,他都要重温一下入党誓言。即便在日本工作的岁月里,他坚持按照规定将党费交给当地的留学生党支部,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已将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名字永远铭刻在心中。



百年栉风沐雨

百年砥砺前行
重任在肩
师大初心不改
身教最为美 知行不可分
立德树人  勿忘使命
共写师大最美华章



往期热文


本期指导 | 张向战  郑其腾本期监制 | 常晓丽 策划 | 董长雨  姜文杰配图 | 邢   瑶  高品一  陈佳文  谢晓晓  闫翰瑜文字 | 董长雨  李培培  高玉臣(部分文字摘选自本人自述、新闻及其他资料)编辑 | 李海杰  刘   悦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立德树人,我在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